对新三板摘牌潮的三点思考

2017-08-08

纵观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挂牌上市和摘牌退市,本是正常事。但是如果挂牌数小于摘牌数,而且摘牌数在不断地扩大,其势越演越烈,几乎可以用一个浪潮来形容,这就不正常了。


新三板摘牌数2015年退市13家,2016年退市53家,2017年上半年退市150家。2017年下半年仅7月份,就有多达91家退市摘牌了。业内惊呼,新三板摘牌潮来临了。


一个新兴证券市场,靠着拥有数千万家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巨量社会资本的投资需求这些充沛资源,靠着政府层面大力推介特别是各地方政府的挂牌补贴,在短短三年内形成了一个万家挂牌规模的市场。曾几何时,全国各地的中小企业蜂拥而上,为了争取在新三板挂牌,四处奔波不遗余力。全国股转系统在最多时曾经每月挂牌达到300多家。然而来也凶猛去也迅速。2016年下半年开始,挂牌企业热情骤减,至2017年上半年挂牌企业不仅没有热情,数量也迅速下跌。相伴而起的是摘牌的声音渐渐响起,随之越来越响。


这种情形说是偶然,其也必然。我们共同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思考:摘牌的原因?


挂牌企业对摘牌的原因,在公告中通常都是以一句为战略发展需要概括之。监管部门对摘牌的原因解释,偶尔传出的信息也是轻描淡写。市场舆论对摘牌原因的分析仁者与智者各有见地。通常有IPO转板摘牌说,不适应监管说、融资难说、经营困难说、违规违纪说等等。


尽管摘牌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在各种各样的原由当中挂牌企业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心事。就是对新三板这个平台的失望,甚至绝望。企业挂牌承载着诸多期待,诸如规范管理,增强商誉等等。然后有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愿望,那就是融资。而新三板的融资自2015年中旬火了之后,快速冷却,渐渐步入融资难,融资太难的通道。即便是融资很火的那些日子,能够大把融资的也主要是做私募搞金融的挂牌公司,而实业公司大多束手无策。


一个企业挂牌需耗时半年以上,所花费用,至少在300万以上,如果补交税,再加上旅差接待费等。少则四五百万,多则千万以上都有。挂牌投入了要有产出。能否融到资是关键。现在是融不到资了,一方面还要交纳不菲的管理费,规范之后税收不能少。这种投入和产出匹配的状态哪家企业能乐意呢?


有句成语说得好,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息。平台不好,企业离你而去,再正常不过了。优质企业离你而去,可以转IPO,质量稍微差的企业离你而去,为的是减少负担少添烦恼。


新三板市场平台吸引力在减少乃至消耗殆尽,是摘牌潮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思考的问题:摘牌的后果。


摘牌会产生不良后果,摘牌潮,后果很严重。


除了挂牌企业违规犯纪被强制摘牌外,其他所有摘牌行为,都是对新三板市场这个平台表达的一种强烈不满。即使企业转板它处诸如进行IPO,其摘牌行为也是对这一平台的失望。更遑论其他摘牌的决定与行为。摘牌潮是对市场平台严重不满的情绪宣泄。市场平台的公信力由此受到伤害。没有吸引力更没有公信力的市场平台,谁能不弃之呢?有些企业无意留在新三板,本可以将代码或壳资源转让出去,也可变现几百万以减少损失,但就是难捺心中愤懑,一摘了之。


摘牌潮是对投资者的辜负与蔑视。新三板设立以来,许多投资者怀抱着对国家设立这一市场平台的信任,怀着对投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以获取回报的期待,解囊投之,一个摘牌把投资者给玩进去了。这是摘牌潮的第二种伤害。


摘牌对中介机构监管层乃至中央政府都是一种伤害。想当初,国务院发文鼓励,股转转公司大力宣传,中介机构拼命地推荐撮合,到如今,新三板似如1999年创办的香港创业板。流动性匮乏,僵尸股遍地,老千横行。公众远离之,怒指其为“粪坑”。如此局面,摘牌潮的一波再来一波的持续。市场形同虚设,这是摘牌潮的第三种伤害。


第三个思考的问题:摘牌潮的应对。


摘牌潮水般的而去和挂牌潮水般的而来,都是不正常的,都是违背市场规律的扭曲行为。


解决摘牌潮的问题,依靠市场或舆论的力量等,都仅仅是倒逼问题的解决,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角应该也只有监管层,有三招。


一是正本清源。就是不忘初心,回归到问题产生的本源上着手。要严格按照2013年12月1日国务院所颁发的《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有关问题》文件精神上来。该文件明确将新三板定位为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既然是全国性交易场所,它应该是独立的市场。任何将新三板市场误导为预备板或蓄水池等之类的说法都是不负责任的,都是对这个法规文件原意的曲解。


二是做好供需平衡。企业的挂牌数量多少,供应的股票多少,应该也必须与投资者的数量多少,提供的资金多少相匹配。只有匹配,才不至于产生供需失衡。由于市场是准入制,也就是说挂牌企业达到标准,得到批准的,实际上是由监管层说了算,而投资者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进入,实际上也是由监管层说了算的。所以这个市场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而封闭的市场更是必须有供需之间的相对平衡。买的人多了,价格节节攀升,卖的人多了,价格节节下跌。在市场中,只能是买的和卖的相对大致的匹配,这就叫市场的生态平衡。监管层要做的是符合价值规律的事情,符合规律办事,在股票供应多的时候要增加投资的供应,而在投资资金供应多的时候,要增加股票的供给。由此价格虽然围绕着价值在上下波动,但是不至于产生价格严重偏离价值,以致违背规律,最后走入市场的死胡同。


三是纠正监管过度。对中小企业的监管,与对大中型企业的监管是不一样的,中小企业承受力低,抗风险能力较差,成长中更需要的是扶持,是宽容。目前市场监管的许多措施都是多余的,繁杂的,不应该有的。比如披露细则的繁杂,定增手续的繁杂,议事规则的繁杂。消除过度监管,就是减轻挂牌企业的负担。


良禽择木凤栖梧桐,愿摘牌潮逐渐退去。


Powered by Cloud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