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观察与思考丨推进新时代农业保险转型升级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这给当前及以后一段时间农村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更给新时代农业保险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对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新时代农业保险转型升级还存“三个不适应”。
一是经营理念不适应,重视补偿、忽略预防。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保险业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
从实务看,保险主体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中,在人力物力财力投放上,对于风险事故发生后开展补偿工作远胜于风险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工作。
有的农业保险高额赔案,如果事前进行风险预防,就可以减少甚至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是产品体系不适应,重视补贴、忽略市场。
从实务看,农业保险保费主要来自各级财政补贴,而农业经营主体主动运用保险手段化解生产和市场风险主动性不足,纯商业性农业保险占比较低。
同时,从保险产品供给侧看,细化农村群众的保障性产品供给不足,其风险保险保障需求不够适销对路。
三是经营手段不适应,重视线下、忽略线下。
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利用互联网、卫星遥感、远程视频等科技手段,开展线上承保理赔工作,提高农业保险的数字化、智能化经营水平。
从实务看,农业保险经营数字化、智能化经营水平显然不够,既不利于开展现有农业保险业务,也不利于紧贴“三农”实际开发相应农业保险产品。补齐上述短板弱项,才能为新时代农业保险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和有力抓手。
推进新时代农业保险转型升级要克服“三个不适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一是转变经营理念,既重视事后风险补偿,又重视事前风险预防。
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关于“保险机构要提升风险定价、精细化管理、防灾防损、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精准高效满足人民群众各领域的保险需求”的要求,通过保险合同、协议等方式,主动向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提供风险防灾防损的知识,定期不定期对标的物风险状况进行查验,及时下发风险隐患提示书并跟进整改。
同时,严格遵守关于防灾防损费用列支的规定,加大对防灾防损人力物力财力投放。通过前移风险防范关口,一举多得,实现降低标的物风险、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减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多赢效果。
二是丰富产品体系,既重视补贴型业务,又重视市场型业务。
按照《通知》关于“鼓励开发适合乡村振兴的商业保险产品,政策性保险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政策,完善产品条款,科学厘定费率,更好发挥保险功能”的要求,在事后补偿和事前预防新理念指导下,以及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重点开发下列农业保险险种:1.参与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2.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养殖保险。3.探索气象指数、收入保险。4.农业基础设施保险。5.针对县域居民的健康险、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养老产品。保险机构对农村的各类风险进行收集、归纳、定价,促进了保险公司掌握农村风险的详情,开发的产品条款费率更加切合农村实际。
三是改进经营手段,既重视传统线下业务,又重视现代线上业务。
按照《指导意见》“坚持科技赋能。转变发展方式,为银行保险机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原则要求,在坚持传统线下业务的前提下,积极运用互联网、卫星遥感、远程视频等科技手段,进行承保前风险识别及健全承保档案、承保中风险银行排查及健全风险管控档案、出险后查看现场及健全理赔或者拒赔档案,同时提高各环节工作精准度、时效性、获得度、满意度。
推进新时代农业保险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保险行业农业保险经营能力,提高农村领域风险社会治理水平,贡献积极发挥农业保险在新时代农村建设中的智慧和力量。